日前,通過中央文明辦復查確認,廈門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成功實現“六連冠”。但獲評“六連冠”并不是“終點”,而是新一輪創建的“起點”,文明創建是否持之以恒?市容市貌是否保持整潔有序?市民關注的熱點難點是否有效解決?近日,市委文明辦與本報聯合組建的“文明創建暗訪團”(以下簡稱“暗訪團”)深入街頭巷尾,對市民所關心的攤規點環境、停車秩序、“門前三包”等市容市貌問題進行走訪觀察。從走訪情況來看,市容市貌大體保持整潔有序,尤其是攤規點管理情況較好,“門前三包”基本落實;但個別人行天橋、地鐵口等區域擺攤設點亂象,有回潮現象。所發現問題將由市委文明辦通報責任部門整改,力求推動文明創建常態長效。
【做得好】
攤規點有序經營店鋪門前環境整潔
電動車、自行車按規停放,路面平整暢通;攤規點一字排開,占道經營難覓蹤影……暗訪團隨機走訪了部分場所和路段,發現蔡塘、禾祥西等地,環境、衛生依然保持整潔有序。
●蔡塘地鐵站口
車輛整齊排放
行人通行順暢
25日晚5時30分,隨著夜幕降臨,下班高峰期的蔡塘地鐵站口人流逐漸增多。在地鐵站3號口與BRT蔡塘站出入口之間的路段,盡管現場沒有督導人員,幾十米的停車線上,電動車、自行車等非機動車依然挨著停車線整齊停放;共享單車也整齊停放于專用停車位內,行人通行順暢。
攤規點也在一定間隔下一字排開,衛生情況良好,購買商品的市民和過往的路人互不影響,整個路段在熱鬧中不失秩序。
26日清晨,暗訪團再次來到該路段回訪,經過一夜的經營,路面上未見明顯的垃圾、食品殘漬,衛生情況維持良好。
附近居民黃小姐回憶道,該路段處于蔡塘地鐵站3號口、BRT蔡塘站與蔡塘廣場公交站之間,平日里人流量就較大。整改前,道路雖然寬敞,卻總是被占道經營的流動攤販和無序停放的非機動車“占領”,在上下班高峰期,過路行人甚至需要走到機動車道上才能通行。整改后,攤販有序經營,非機動車也整齊停放,將寬敞的道路還給了市民。
據廈門城容環衛公司的潘先生透露,為了更好地維持整改后的攤規點秩序,該公司會定期安排人員,在上下班時段到該路段抽查并加強宣導,除了勸導攤販在經營過程中維持好各自區域內衛生情況外,每天還會安排環衛人員對攤規點區域進行清掃。
●禾祥西路
路面總體平整
功能分區清晰
禾祥西路的路面并不寬敞,但暗訪團24日晚6時30分在該路段觀察發現,車輛行人都在有序行進,人行道也暢通無阻——這與禾祥西路兩側道路的“門前三包”能夠較為規范實施密不可分。
人行道上,機動車停車區域依次規整地停放車輛,沒有擁堵或占道;非機動車停車格里,共享單車或電動車整齊排列在劃線區域,沒有七零八落隨意放置;沿街騎樓店面,沒有出現跨店經營或衛生不佳的問題。此外,除去修路部分,人行道和機動車道路面總體平整,功能分區清晰。
生活在禾祥西路一小區的張女士告訴暗訪團,曾經沿街餐飲店的油煙味比較大,對周圍的空氣造成影響,過路人避之不及快步離開。但今年開始,餐飲店的經營更加規范,油煙味飄散的情況改善了很多,禾祥西路整片區域的衛生和秩序也有明顯提升。
【需提升】
總體環境明顯改善細節處仍存在不足
暗訪團注意到,部分路段和場所的整體環境相比以往有了明顯改善,如醫院出入口攤規點秩序良好,商業街商鋪門前擺設規整,道路上車輛依次順向停放等,但在細微處、角落里略有不足,管理單位需進一步提升細節意識。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出入口路段
衛生情況良好
部分路段人行道被占
24日上午10點,暗訪團來到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門口。在醫院出入口的兩側,設有統一的攤規點,攤車在規定線內整齊排開,各攤主規范經營,攤位周邊衛生情況良好,購買商品的市民也在攤位前有序排隊,盡管出入口人流量較大也互不影響。
但在通往住院部的路段上,兜售水果、玩具、糕點等的小攤販占據了人行道甚至車道,行人只好走到車道上。
●坂尾路
未發現違停現象
農副產品攤位前有污水
坂尾路臨近浦南食品批發交易市場,連通廈禾路和建發花園等多個主次干道、大型小區。22日晚7點左右,暗訪團來到坂尾路一帶,此處道路總體暢通、秩序良好。建發花園小區前雖然商鋪眾多、車流繁忙,但商鋪門前擺設規整,車輛依次順向停放在劃線區域內,沒有違停或占道堵路的現象。
美中不足的是,在夜幕降臨后,坂尾路靠近廈禾路的地段,部分餐飲排檔將桌椅擺放在門前經營;靠近市場的轉角處,部分農副產品攤位前路面存有污水。
【待整改】
個別區域環境雜亂
市容市貌有待改進
在連日的暗訪中,也有部分路段和場所的整體環境不盡如人意,存在流動攤販占道經營、店鋪門口非機動車隨意擺放等問題,不僅影響城市面貌,更影響市民日常出行,需及時整改提升。
現象一:地鐵口被流動攤販擠占
走出塘邊地鐵站3號站口,各類小吃招牌映入眼簾。從該處至興隆路交叉口近200米的路段中,一共聚集了12家流動攤販,水果攤、煎餅攤、零食攤等各類攤販沿嘉禾路西側人行道一路向北豎直排列,不少攤販還侵占了盲道。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暗訪團發現,受流動攤販和電動車違規停放的影響,人行道通行面積被壓縮,特別是在人流高峰期,不少行人只能走上騎行道,與騎自行車的市民交織在一起。這讓不少在該路段通行的市民憂心忡忡,學生家長王女士告訴暗訪團:“我的小孩就讀于附近的康樂二小,這里是必經之路,但路況太復雜了,我只好每天接送孩子,以防意外發生。
現象二:天橋擺攤影響通行
23日上午9點半,臥龍西路口人行天橋上,擺開了手機殼和手機配件等貨品地攤。當日下午4點50分,在湖濱南路非礦車站人行天橋上,一名攤主也擺開3個地攤,掛出“蟑螂藥、粘鼠膠”等招牌,將貨品從蛇皮袋和塑料袋中拿出,還販售鞋墊、襪子、梳子、板凳等生活用品。暗訪團注意到,地攤區域大概占據了四分之一的路面,下午6點后行人漸多,天橋變得擁擠。禾祥西路一間餐飲店老板表示,該處天橋擺攤的情況時有發生,偶爾會出現多名攤主同時擺幾個攤點,占據路面影響通行。
現象三:小吃店跨店經營
在嶼后南里走訪時,暗訪團發現,個別商鋪“門前三包”落實不到位,存在跨店經營行為。
在一家小吃店門口,三張折疊桌在人行道上一字排開,顧客們環繞在桌邊享受美食。附近居民馬先生對此抱怨道:“這條人行道也就3米多寬,現在這家店又把桌子擺門口,顧客多了就會把路給堵住,這讓我們怎么走?”暗訪團觀察發現,為了順利通過該路段,部分居民會走下人行道,從機動車道繞行至路口,這為路口附近交通帶來不小的壓力。
除了將經營范圍擴大至店外人行道,面對部分進店顧客隨意停放電動車的行為,店家也并未進行勸阻,使本就不寬敞的道路再次“縮水”。
現象四:當街擺桌玩牌喝酒
23日、24日,在金山西路、江頭東路,都存在人群在馬路邊圍坐打牌的現象。暗訪團了解到,下午或傍晚時段,常有人員三五成群,在人行道上擺出桌椅板凳,或直接席地而坐,當街圍聚在一起玩牌或喝酒。金山西路小區居民王先生表示:“我帶著小孩散步路過的時候,有時候會被他們的喧嘩驚擾到。”而江頭東路的人行道較窄,若有人群圍聚時,可供行人順暢通行的區域就更有限了,一些路人需要從被占去一半的路上側身而過。
商鋪經營時產生的噪聲也讓不少居民感到堵心。在嶼后南里一家門店不大、流量卻不小的小吃店門前,前來用餐的顧客聚集在門口。店內的烹飪聲、店外聊天聲笑聲交雜一片,音量都不小。此外,由于店主將一些座位設在店門口,在店內一邊準備餐食一邊與店外顧客交流的時候,都需要扯著嗓子、提高音量,由此產生的噪聲也給周圍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措施】
湖里區城市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羅長華:
五項措施
綜合發力
為了更好地開展城市綜合管理,提升并維護市容市貌,目前我們主要采取了五項措施。首先,我們延續了先前的“路長制”和“路巡員”機制,加強路面巡查執法,發現問題及時派發整改。其次針對熱點問題,由所屬街道牽頭,召集相關部門進行聯合整治。第三,整治與疏導相結合,加強監管執法的同時,在流動攤販聚集點設立攤規點,由區屬企業或社區統一管理。第四,每個街道打造一至二條商業示范街,以此帶動周邊市容市貌管理。第五,嚴格查處占道經營等違法行為,對屢教不改的流動攤販、占道經營的商戶依法處置。
【聲音】
嶼后南里居民張女士:
還我們住戶
安靜環境
我家樓下有一家小吃店,每天晚上都有不少顧客。生意紅火,老板自然開心,但是我們這些樓上的住戶卻很受影響。現在,每晚老板的吆喝和顧客聊天產生的噪聲給我們周圍居民造成了不小的困擾。我們家里有小朋友,晚上需要做功課,這些噪聲讓孩子都沒辦法專心學習了。我希望相關部門能出臺相關規定,限制小吃店經營范圍和經營時間,還我們住戶一片安靜的休息環境。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患者家屬謝小姐:
勸導攤販
有序經營
每次帶家里人來看病,都是從這條路進出醫院。雖然醫院外面設置了攤規點,但這條路上依然會發現些小攤販,挑著擔子躲進來進行售賣,占據了部分人行道,我們路過時只能走到車道上,離開醫院的車輛經過這段路時也需要小心翼翼。希望有關部門可以及時對這些攤販進行勸導,引導他們到醫院外規定的攤規點經營。(廈門日報 記者 盧琛 趙張昀 見習記者 謝嘉迪(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