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
生活中,每個人、每個家庭都離不開醫生。
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特殊時期,他們負重前行、馳援抗疫前線,成為最美逆行者。
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傳遞著正能量。
他們的美德,都值得弘揚。
他們就是——泉州好醫生!
閩南網12月24日訊(閩南網記者尤燕姿)都說內分泌科的疾病,是最難診斷的病,它就像一團打了死結的線,要慢慢理才能解開。從醫30多年,蔣建家既當“警察”又當“廚師”,看病時像破案,治療時像掌勺,沒有鐵證如山的依據,不敢輕易診斷疾病的來源,沒有掌握好火候,治療也不能起效。
內分泌疾病多為慢性病,幾十年來,蔣建家靠扎實的業務水平和良好的醫德,贏得病人稱贊。為了讓糖尿病患者更合理地飲食,他發明了糖尿病飲食管理撲克牌。今年,泉州市第一醫院還成立了泉州市糖尿病專病中心,為糖尿病患者提供系統規范的治療。
蔣建家,作為泉州市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學科帶頭人,他推動團隊建設,把信心傳遞給病人。
人物名片
蔣建家,泉州市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常委、福建省中西醫結合糖尿病學會副主任委員。擅長糖尿病、肥胖癥、性早熟、生長障礙、骨質疏松癥等內分泌疾病的診治。
內分泌疾病很多是疑難雜癥
常常遇到病人自己哪里不舒服都說不清楚,劈頭蓋臉一句“反正就是難受”,有些內分泌科的醫生接診這種病人,往往自己都頭痛。
來掛蔣建家門診號的,幾乎都是些疑難雜癥的病人。上周四上午,在門診看病到中午一點多才回到家,蔣建家頭痛了一個下午。如今,“腦袋好比抽屜,抽屜里堆滿了東西,要每個抽屜都去打開翻找,把儲存的知識找出來……所以會頭痛”,對于一些罕見病、疑難病,蔣建家先進行思維線索的重建,然后將自己的知識儲備拿出來用。
蔣建家在給病人看診(受訪者供圖)
同樣是內科系統病,病人如果心臟不舒服,可以做個介入;胃痛拉肚子可以做胃腸鏡檢查;咳嗽咳不停做CT查肺部……但是內分泌疾病,卻從頭到腳,哪哪都可能發病。比如頭部的垂體有問題,可能出現巨人癥,或者發育不良;脖子部位的甲狀旁腺出問題,影響骨代謝;肚子部位的腎上腺,是管血壓正不正常的;而男性的睪丸、女性的卵巢,關系到他們的生殖能力等等。內分泌疾病不直觀,一旦有一個腺體告急,可能會影響到全腺出問題。
今年年初,醫院來了一個發燒的年輕人,一直住在傳染病房里,他高燒不退,血壓波動厲害,醫院找了很多科室的人去會診,卻沒有查出病因,無從對癥下藥。后來,蔣建家也被請去會診,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他診斷年輕人是由于腎上腺上長了嗜鉻細胞瘤,這種瘤子會分泌出許多激素,導致血壓升高。后來,病人被送去其他的科室做手術,將腎上腺上的腫瘤成功切除。
所以,這幾年來,對于首診的病人,蔣建家不看他們拿來的化驗單。他說,化驗單只能表示那個時候的數值是否正常,不代表其不會再發生變化。
他常說,診斷要像警察,需要足夠的依據;治療要像廚師,火候要掌握好,哪個時段要用什么藥多少劑量,不能照書來。
要讓病人對自己的病有信心
內分泌疾病復雜又頑固,可分兩大塊內容,一是由內分泌腺引起的疾病,如腺體腫瘤;另外一種是內分泌組織本身的分泌功能和結構異常引起的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等。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代謝疾病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幸福生活來得太快,很多人因不適應而導致內分泌疾病的發生。
如果一個慢性病的醫生,業務水平不夠扎實,那么病人都會跑光光。蔣建家說,慢病患者,他們前三次來找你看病后,就會開始比較,然后可能換醫生或者換醫院。如果沒有讓病人感到效果好,下一次病人就不來了。
別看蔣建家一臉的嚴肅,其實他很幽默,他說自己對病人的態度“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差”,但是對病人就是要讓他們開心著來,笑著出去。首先,要讓病人對這個病有信心,相信自己找對了醫生;其次是能夠幫病人解決一些平時的困惑,體會他們的難處。
近年來,蔣建家開始關注糖尿病患者群體。去年,他發明了一款糖尿病飲食管理撲克牌,撲克牌的設計理念是以90熱卡為基本單位,盡管每一張撲克牌的食物不同,重量不同,但熱量都是90熱卡。他將食物的種類創新地分為13類:未加工主食、已加工主食、直接食用主食、禽畜肉類、蛋奶豆制品類、海產品、高糖水果、中糖水果、低糖水果,蔬菜類、飲料、酒等,讓糖友們能夠邊娛樂邊學習。
他研究內分泌疾病長達34年
出生于1964年的蔣建家,當時家里有多個兄弟,父親原來在百貨公司上班,哥哥們去當兵了,就輪到他“補員”,當時只要一“補員”,就是“鋤頭換米證”,算是有了工作,可以增加家里的收入,減輕父母的負擔。
當年,父母的身體不好,不想讓他到外地去上大學,為了讓他留在泉州“補員”,父母將他從學校發回來的練習提綱藏起來,盡管上學的道路困難重重,但蔣建家最終還是考上了福建醫科大學。他說,當時學醫,也是覺得能夠學一門手藝,好就業。
畢業后被分配到南安梅山光前醫院,在南安工作了3年,又調回泉州人民醫院工作了10年,1999年到泉州市第一醫院工作至今,原本都在大內科工作,1986年開始專做內分泌科,蔣建家致力于內分泌疾病的研究長達34年。
2018年,蔣建家任首屆泉州市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今年,泉州市第一醫院還成立了泉州市糖尿病專病中心,在蔣建家的組織指導下,為糖尿病患者提供系統、規范的診療。
蔣建家的有些理念比較超前,他的孩子本科讀的是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去年已回國工作。他們一有時間,就會探討一些關于人工智能的話題,人工智能可能取代醫生,但唯獨取代不了醫生為病人做的兩件事,第一是醫生給病人看病時的直觀感受,第二是醫生給病人的信心和信念。
不管是培養孩子,還是對待科室的年輕人,蔣建家不會以自己的能力來要求他們要做什么。他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和天分,他們應該按照自己的潛能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