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愿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道,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臺語”部分的調查顯示,1945年之前出生的人說“臺語”的比例為71.4%,普通話12.3%,兩者混合5.7%;但1986-1994年出生的人說“臺語”的比例降到22.3%,普通話占57.3%,兩者混合為19.1%。另外,22.41%的學生覺得自己的“臺語”聽力“很好”,但說得很流利的只有16.84%。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講師張嘉燕舉例稱,自己每年教超過1000名大學生后發現,不只有北部地區的學生“臺語”不好,連中部以南的年輕一代,程度也很差。張嘉燕認為,調查報告說年輕人講“臺語”的比例降到22.3%,就她自己所知,22.3%會講的人也只是會說簡單的“我回來了”“吃飽沒”等話,而不是真正會說。
有部分輿論把“臺語沒落”歸咎于上世紀50年代的國民黨,當時當局推行“國語運動”,不少臺灣人因此認為說閩南語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不過,在相關新聞下,不少人評論稱,把閩南話當作“臺語”就很可笑,“明明大陸也有很多地方說閩南話”;也有人稱,現在部分人推崇“臺語”,只是因綠營故意將其政治化,“其實他們自己都不會說兩句臺語,只要顏色對了就行”“別再把臺語神格化了”。
一些評論分析認為,“臺語流失”更重要的原因是“市場競爭”,即語言技能的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愿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而不是臺語”。一名美國學者在臺媒撰文稱,大陸經濟崛起后,很多美國年輕人興起中文熱,甚至很多州的高中與大學都增加了中文課程。有趣的是,臺籍華僑家庭也因此更積極地把孩子送到中文學校,因為他們的第二代學中文成本相對低,更容易獲取大陸崛起的語言紅利。【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