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十三五”期間,實驗區農村農業工作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不斷優化農業產能和增加農民收入,突出綠色生態優勢,扎實推進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數據顯示,2019年全區農林牧漁總產值68.03億元,糧食種植面積5.4萬畝、產量1.72萬噸,花生種植面積4.73萬畝、產量0.68萬噸,蔬菜種植面積3.93萬畝、產量6.1萬噸。2019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7577元,與2016年相比,增長68.7%,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道路越走越寬。
種業創新 保障品種優良
去年年底,第二十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以下簡稱“綠博會”)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平潭綠綠鑫蔬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的“嵐坤農業牌”綠色食品甘薯代表實驗區參展并榮獲金獎,實現零的突破。
綠博會是農業農村部認定的4A級展會中規模最大、品位最高的專業展會,是全國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農產品精品展會、龍頭展會,在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方面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平潭農業品牌在綠博會榮獲金獎,標志著實驗區現代特色農業發展邁上了新臺階,而這一成果離不開平潭種業創新發展的不斷嘗試。
今年7月底,2020年全省花生新品種展示與示范測產驗收現場觀摩會在平潭君山片區兩處種植基地展開,54種花生品種進行展示和示范,省內各地市(區)專家、技術人員參與驗收觀摩。“從現場總體來看,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品種數量多,二是規模大,三是技術水平高。”省種子總站推廣研究員滕振勇說,可以把平潭展示示范的工作經驗向全省推介。
“不論哪個品種的農作物,在同一個地方種植時間長了,都會表現出原有優質性狀衰退的特點,難以保持年年高產。因此需要農業部門不斷開展新品種試驗工作,從中篩選適應平潭氣候、土壤環境的品種,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實驗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二級主任科員蔡宗信說,近年來,實驗區農業部門積極開展如花生、甘薯、馬鈴薯等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范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連續多年被列為福建省旱作區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
種業創新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潛在動力。有了良種,農產品的品質便有了保障,才能更具核心競爭力,在品牌創建上才有優勢。截至目前,平潭已認證無公害農產品7個,綠色食品8個,平潭壇紫菜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項認證,“三品一標”農業品牌建設工作漸顯成效。
微噴灌溉 助農節水保產
走進平潭各個農業種植村,放眼望去,不難發現田里一排排細長的黑色塑管,這些黑色塑管,是近年來實驗區農業部門大力推廣的微噴設備。打開設備開關,均勻的水花噴灑而出,灌溉著成片的農作物。“以前我們都用管灌,耗水量大,灌溉也不均勻。自從有了微噴設備,操作方便,還減少成本,耗水量僅為原來的三成。”農戶陳和好說,微噴設備的推廣,更是令他避免了一場農災。
原來,在今年二月中旬,馬鈴薯即將收成,平潭卻來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寒潮。據蔡宗信介紹,在寒潮天氣,凌晨田間氣溫低、易結霜,白天結霜的農作物經過太陽照射后,表皮的細胞就會皸裂,會導致作物受損減產。
“好在田間都安裝了高效節水的灌溉設備,不僅保障了干旱季節的噴淋灌溉,還解決了寒潮天氣農作物結霜的問題。”陳和好說,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工人趕在早上太陽出來前,打開噴淋設備,把植株表皮的霜清洗掉,避免了1000多畝馬鈴薯田的產量受損。
平潭自古干旱,農業生產更是靠天吃飯,傳統農業灌溉方式耗水量大,農業生產灌溉用水尤為緊張。2017年9月起,實驗區大力推行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采用微噴灌形式,最大限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不僅保障了灌溉用水,還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目前,實驗區已建設完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2萬畝。
機械生產 不誤農時降成本
今年9月以來,平潭甘薯迎來收成。每個晴朗日子,在大坪村農田上,都可以看到師傅們駕駛著甘薯收獲機在田野上來回穿梭的身影,轟隆的機械聲傳遞著豐收的喜悅。“現在收獲甘薯基本實現機械化,平潭甘薯產量高、品質優、行情好,在地頭就可以實現買賣。”種植大戶李元釗開心地說。
作為平潭主要的糧食作物,甘薯的種植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80%以上。早期,甘薯生產一度受到農村勞動力不足、機械化水平低、種植成本高等條件制約。近年來,平潭堅持科技先導,通過與省農科院高位嫁接、聯合,建立了甘薯機械化栽培基地,開展濱海沙地甘薯機械化栽培技術集成示范。“引進甘薯栽插機、甘薯切蔓機、甘薯收獲機等機械,配套了翻轉犁、無人機、田間噴灌設備等,先后解決了起壟規格偏小、栽插株距過大、收獲時機械薯塊損傷率較高等問題,制定了種苗選擇、栽插深度等與機械種植相關的技術標準。”實驗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農機工作人員高傳云表示,目前平潭甘薯機械化整體技術處于全省領先水平。
提高農作物生產機械裝備水平,不僅是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農作物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基礎。目前,平潭兩個甘薯機械化栽培基地基本實現甘薯種植全程機械化。“綜合來看,甘薯機械化生產與人工生產相比,單畝成本下降448元,利潤增加550元,利潤比(利潤與投入比值)增加83.81%,不僅利潤大大高于人工生產,且不延誤農時,降低勞動強度,值得大力推廣。”高傳云說。(融媒體記者 劉志真)